每逢周末, 蜀山鎮績社區的一棟普通廠房內,總是游人如織。在一片被民居、菜地和魚塘包圍的綠地中,紫紅色的荼薇花成了美的點綴,賞花、攝影、品酒、揮毫,原本平淡無奇的酒廠儼然成為一個旅游景區。開業不足兩年,縣城酒廠新開發的工業旅游吸引了眾多游客。
這是中山著力推動“旅游+”計劃、探索新業態旅游發展的成果之一。 市委會在提案《創建 全域旅游示范區 山經濟社會協調發展》中指出,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兩者的理念非常吻合。特色小鎮是區別于行政區劃單元和產業園區,具有明確產業定位、文化內涵、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。提案建議, 要充分發揮“一鎮一業”、“一鎮一品”、鎮經濟突出的優勢,依托原有基礎突出主導產業,培育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、電子商務、節能環保、 健康等新興產業,打造特色小鎮,深入挖掘并展示產業的發展史和文化內涵,滿足游客文化、旅游、服務等多方面的需求。
而當“旅游+”與特色小鎮碰撞,該如何規劃,使中山各個鎮重新煥發生命力?以浙江的特色小鎮為例, 市政協委員 認為,特色小鎮產業定位應“一鎮一業”,突出“特而強”;功能集成則要緊貼產業,力求“聚而合”。“聚”就是特色小鎮都有產業、文化、旅游和社區四大功能的聚集。“合”就是四大功能都緊貼產業定位發展,而不是簡單相加,生搬硬拼。他建議,通過全域旅游產業體系打造,特色小鎮集群聯動發展,形成特色產業與旅游產業相輔相成、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。政協委員的觀點非常一致,對于特色小鎮將如何推進產城結合、城鄉發展, 認為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非常重要。“特色小鎮要發展好,往往需要突破現有行政區劃上的村和鎮。在市級統籌平臺上,有利于通過多項目聯動,相對集中,分區打造。通過差異化定位,強化項目的資源特點,形成區域影響力。”他建議應建立市級統籌發展平臺,同時搭建“建設與產業運營”雙平臺。
“特色小鎮的發展要摒棄房地產發展模式,遵循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。通過構建多產業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,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。地產和人居是整個生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元素,但不能是主導元素。”吳桂昌建議,針對特色小鎮項目的實施所在地鎮區,市里可統籌安排相關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、升級和完善。在實施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時,可運用PPP,EPC等較快較好的投融資招標方式,使之在時間上需求上匹配特色小鎮項目的運營。